略懂文化传媒

最新动态 News

数字营销领域最新动态与职场进阶方法论
当前位置:首页>最新动态

商业电影多元的现实主义创作集体崛起

发表时间:2024-01-19

投资不足千万的影片《失恋33天》,以3.4亿的票房力挫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《铁甲钢拳》、《惊天战神》和《丁丁历险记》,成为年度“黑马”,一时震惊了整个电影界。而就在一年后,另一部中小成本影片《人再囧途之泰囧》以超过12亿的总票房刷新国产电影票房新高。两者的崛起,宣告了中小成本国产影片走进了春天——

2013年3月,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以“零差评”的口碑,赢得 5.18亿的票房。4月,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》引发一波“青春”热浪。首映日票房刷新2D华语片首日票房纪录,最终收获超过7亿的总票房。5月,《中国合伙人》引发中国人对于“青春”的集体回忆和致敬,赢得超过5亿的票房。6月上映的《小时代》与8月上映的《小时代2》在争议声中,创下超过7亿的总票房。

细数上半年票房超过5亿的4部国产影片,其中3部是中小成本。这似乎预示着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的重大转折——自2002年《英雄》以来中国电影以大片为中心的电影架构,遭遇市场和社会潮流变化的巨大冲击。“我们终于摆脱大片依赖症,而找到了通向当下观众内心情感需求、与观众产生共鸣互动的类型片创作路径。”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分析。有两种电影最可能受到观众欢迎:一是所谓“大片”,二是能产生情感互动的电影,后者更符合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。饶曙光认为,创作者在遵守类型片规律的基础上,根据中国观众的欣赏口味和感情体验进行调整,从而获得与观众的互动,让国产电影确立了美誉度。的确,尽管中国商业类型片在制作规模、营销规模上还很难与好莱坞电影正面对抗,但是电影观众的本土经验、当下情感仍然为国产电影留下了生机。

而在彭程看来,“变动不居的大时代对于艺术创作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,现实主义题材无疑最能吸引观众。”导演陈凯歌在阔别现实题材10年之后,凭借《搜索》回归“现实”。在解释创作初衷时,他说:“现实题材电影,能让国外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、‘活着’的中国,也能让中国观众获得对现实的思考。这是电影人的责任,也是电影人回馈社会的方式。”如陈凯歌一样,不少中国电影人将这上升为一种创作自觉。从《失恋33天》、《钢的琴》、《桃姐》、《神探亨特张》到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、《致青春》、《中国合伙人》,它们共有的DNA便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。尽管它们探讨的话题、表现的手段各不相同,电影风格或写实、或悬疑、或批判,但相同的是将镜头对准转型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现实困境,以充满温情的目光发现个体命运、揭示人性挣扎、表达人文关怀。

现实主义的集体崛起,凸显了中国电影整体创作水准的提高和电影人文化自觉的意识。